零字节资讯网2023年1月17日消息:

玉文化其实是和田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髓,起源可能比汉字还早,玉原本是食物

一.“亚当”和“夏娃”出土

1960年,在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的唐代古墓中,出土了二三十幅古老的伏羲女娲图(见下图):

画面上伏羲在左,女娲在右,伏羲的右手抱住女娲,女娲以左手抱住伏羲,两人斜着瞳仁深情相望,下身均为蛇形且相缠相交。伏羲左手举着“矩”即拐尺,女娲右手举着“规”即圆规,背景为可用“规矩”画出的“日月”及“星座图”。

二.人类始祖和玉文化

中国汉文化有三大思想支柱,即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根底,伏羲和女娲是儒家文化传说中的人类始祖。

汉文化之外的其它文化,虽对传说中人类始祖的称呼不同,如亚当和夏娃, 阿丹和好娃等等,但有关他们的传说都是一致的。因此以下统称为“亚当”和“夏娃”

伏羲女娲既然是生物,那就一定需要吃点什么。但是他们具体吃什么,目前并没有相关资料来证实。倒是他们制造出来的那一批神,在《山海经》里对他们的食物有着详细的记载:玉、动物和五谷。

他们的食物由人类提供。人类把食物放在指定的地方,并侍候他们吃饭,这个过程叫做祭祀。而他们向人类宣传泛神论,即人死了之后就变成神了。所以后来发展到祭祀祖宗,祭祀天地,祭祀山川河岳诸神,甚至灶神财神武神,不过这时候祭祀已经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

在上古时代,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范围内,都要向神提供玉石作为食物。神的意志是不能拂逆的,就算他们离开了人类社会,人们处于恐惧,也还要祭祀他们。不过到这个阶段,这些玉石他们最终没有吃,因此在国外上古文化考古往往能发掘出玉石。而国外的文明因为大洪水而毁灭了,所以他们的玉石没能形成文化。中华文明作为唯一跨越大洪水延续下来的文明,形成的玉文化一直到今天。

玉虽然是一种石头,但是起源很特别。大地深处有一种糊状的玉膏,在造山运动的时候,这些玉膏被翻出地面,遇到空气而凝固,形成玉矿。所以玉矿是有脉的。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世界上最长的玉脉,从俄罗斯境内延伸到中国的昆仑山,一直到青海境内。

在大洪水之前,中国大地上的玉是比较多见的。《山海经》记载了大量出产玉的山水。而且那时候对玉的分类也很细了,有黄玉、赤玉、白玉、水玉、碧、瑾、瑶、瑜等小类。而且那时候在峚山上还有玉膏,往外流的时候会冒泡。

峚山上同时出产一种神奇的树,叫作丹木。这种树的树皮是红色的,开的花也是红色的,生长5年之后才会开花。黄帝用玉膏来浇灌丹木,玉膏在丹木树干上凝结成玉,丹木和其他植物的颜色呛进玉石,玉石因此色彩缤纷。而丹木本身香味浓厚,尤其是开花的时候。5年之后,丹木开花,玉石也就香味扑鼻。黄帝把这些玉采下来,放在钟山的向阳坡。阳光照射之下,玉石发生一些变化,变得混浊而不透明,但是反射绚丽的光芒。这就是玉石中的极品,那些神最喜欢吃的。可惜被他们吃完了,要不然流传一块到今天,估计也是价值连城。

能够劳驾黄帝给他们培玉的,估计都是高等的神祇。普通的神,当然就只能吃普通的玉。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可以看出,在大洪水发生之前,中国境内的玉资源其实是比较多的,这和《山海经》的记载相符合。浙江良渚处于长江下游,只看大洪水之后的文字记载,这地方的玉石资源并不多,然而在《山海经》的记载里比较多。可以推测,在大洪水之前,这些地方大量的玉用来祭祀神了。

那时候神遍布全球各地。而玉石也遍布全球各地。而且直到今天,国外也有很多产玉的地方,但是没有了玉文化,因此很多也就没有这个产业,没有市场。最大的玉石市场在中国,因为我们有着文化带来的产业。

可能是因为不同的神具有不同的身体结构,所以他们对玉的形状要求是不一样的。人类要按照他们指定的形状来雕刻玉,所以就形成了最早的玉雕。在神退出人类社会之后,祭祀中依然要遇到各种玉器,这其实是关于神的玉文化的延续。而这也导致了中国在非常早的时候,对玉的分类就非常详细了。原玉的分类上文已经讲到了,就雕刻成的形状来说,几乎每一种形状都有一个独立的名称,如环、璋、珪、琮、玦、琼、璧、珠等。当然还有一些特定的象形雕刻,比如红山文化中著名的玉猪龙、玉蝉等等。

所以玉文化是神时代留下来的。神虽然离开了,玉文化却留下来了,而且从来没有断代过,只不过从神文化逐渐变成了人文化,从食物变成了祭物,到后来几乎纯粹成了玩物。

当然在神的时代,玉其实就有一定的玩物功能,或者说身体装饰功能。大家熟悉的西王母,身上就戴着一块美玉。而《山海经》所记载的山神,有一部分身上也戴着玉。在大洪水之前,玉就有着自身的文化含义。《山海经》说:“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就是说吃玉的一个好处是可以抵御凶灾。虽然我们今天已经不知道这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原理,但是玉的吉祥含义,祛凶免灾的美好寓意,从那时候就开始有了。到今天玉的这些意义已经变成了心理作用,甚至被认为是迷信,但是来历也相当深远。

中华民族从神的手里继承了玉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形成了具有人类特色和华夏内涵的文化。这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首先是对玉的文化进行了人格化,或者说发掘了玉的社会意义。这其中以管子的说法为代表,他认为玉是具有精神内涵的,认为玉有九德:

温润而有光泽,这是仁德;清澈而有纹理,这是智德;坚韧而不弯曲,这是义德;坚硬而不伤人,代表品节;鲜艳而不藏污,这是洁德;可折而不可弯,这是勇德;瑕疵和优良都直接显露,这是诚德;艳色和光泽相互渗透而不相互覆盖,这是容德;声音清纯而不杂乱,这是理德。所以从古至今,有权有势的人都痴迷于收藏和显示玉器,事实上是用来显示自己的品德。

所以玉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其实很多时候说得很冠冕堂皇,然而归结下来,还是把玉神化了,人为赋予神的品德和身份,用来彰显皇权天赐、身份非凡等寓意。所以皇帝的印章都用玉玺,因此还有一个著名的和氏璧的故事。唐朝时候,和氏璧被突厥掠去了,李世民只好自己雕刻一个印章,采用的也是上等美玉。当然后来传世玉玺又被找回来了。

三、食玉

  《周礼·天官·玉府》:“王齐,则共食玉。”意思是:周王斋戒的时候,就要提供玉石给他吃。因为觉得玉久服能轻身延年。

  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玉石可以“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止烦燥,安魂魄”。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里面对食玉有着详细的描述:“玉亦仙药,但难得耳。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

  著名明代中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玉屑甘平、无毒”,主治“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还记载了玉的神奇用途:“滋养五脏,可安魂魄、疏血脉、柔筋强骨等”换句话说,它主要具有滋补作用,有助于保持青春。因此在古代,人们用白玉陪葬,考古发掘表明,大多数用玉处理的尸体腐烂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和田玉具有保持青春生命的功效。

四、为何食玉?

  在古代,贵族们都渴望能不老不死,能成仙。又因玉本身美丽、耐久的特性使得古人对玉有一种天然的崇拜,这种崇玉的心理最终导致了食玉现象的发生。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玉,尤其是籽料,是世界的精华,是自然的瑰宝,属于金五行。玉石略带温暖,在地球上存在数亿年,吸收了日月精华,而变得温润。从《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可以看出,玉与人参类似,是补气之物,甚至有温阳之效。

  《天工开物》:“裸女下水,至阴招阴寻玉”,管子也从说“玉为阴之阴”。这种将玉归为阴属的说法,多少根据玉轻灵、晶莹的外相得来的。而从《易》、《尔雅》、《白虎通》、《山海经》等的记载来说,一般以玉属阳为主。金石属于阳,而玉相比金属,乃阳中之阴,这也是为什么玉阳中有阴、温而不燥的原因。

五、食玉文化的演变

  食玉文化从春秋战国发展到秦汉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登上顶峰。但最终很多人因为长期服用”自致于死”,后古人也开始对食玉望而却步。唯有佩玉的传统一直被传承和延续下来,至今日仍备受喜爱和推崇。

  现代医学也证明,玉石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很多人无法通过食物获取。但若是直接食用,作用微乎其微,无异于杀鸡取卵、暴殄天物啊!这些微量元素只有在长期佩戴中逐渐被人所吸收,潜移默化对人造成影响。

  经常佩戴玉石可以通过按摩人体的各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活络人体的经络和皮肤等,能改善人体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活跃细胞组织、从而增强人的免疫能力,达到防病健身之作用。

  虽然“食玉”长生不老一说不可信,但是玉能养人还是有科学依据的!玉石能带给人的,不光是健康,还有心情的愉悦哦~

六、人养玉,玉养人

1、长时间佩戴玉器

  用汗水和细微物质滋养玉器,逐步与玉之间流通和循环,是养玉石的最佳方法。这个过程是物质、美学和精神方面的交流,而不仅仅是通过抛光以获得美丽的外表。

2、人养玉三年,玉养人
  一般来说,三年后,玉以一种纯净的精气还人。作为人体最基本的能量,气可立威开运。我经常劝身边的朋友“买玉养老”。一是玉可观赏升值,二是可以保平安,宁心养神。所以古人说过:“恶人手中无美玉。”持玉之人大多心善目慈。

 

3、几代人盘一块玉

  和田玉的内部是纤维的交织结构。这种特殊结构的空间很小,但水,汗血等会慢慢渗入,逐渐改变玉器的外观和光泽。从这一原理出发,能发现山料和籽料的光泽和质地有很大不同。

七、经济价值

  今天的人们更看重玉的经济价值,因此有些人买玉只为等待价格上涨。和田玉的价值是多方面的,至少今天人们先注意到了它的物质方面。这是一个的良好起点。

  有句老话:“黄金有价,玉无价”。玉的收藏价值不是独立存在的,更多是因为其天然的稀有性,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懂的人就了解,这才是世间上最昂贵的,比豪华住宅、跑车名表要贵得多。

 

  和田玉的收藏热度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增长,对中国文化来说也是一个胜利。玉可以和各种奢侈品并驾齐驱,甚至超过他们,是与我们中国文化形象和知名度的提升切切相关的。不管玉的价值几何,都很难和它蕴含的内在相比。
感谢阅读,但此资讯的底层逻辑还需:
从和田玉手镯到易经,推演真相与未来


点击上面零字节资讯网相机的圆圈
生成这篇文章的奇异、神秘的海报
然后将海报保存图片收藏,可发朋友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零字节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零字节网(0b.cn)

此文由访客“新疆和田玉手镯”发布
“新疆和田玉手镯”发布的所有文章
“新疆和田玉手镯”提供的交易链接

我要在零字节网做自媒体, 发布内容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9911081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515910221@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玉王手镯总汇 手镯检索 中国玉王易经
  和田玉手镯三十六计-三十六策技能干货
钟小玉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