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昆仑之巅的守望者:用岁月雕琢和田玉的“人间星光”
在海拔4300米的阿拉玛斯皇家玉矿,氧气稀薄得连呼吸都像负重前行,寒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如刀割般刺痛。这里没有四季轮转的温柔,只有永恒的严寒与寂静。但有一群人,用十年、二十年甚至半生的时光,将自己“种”在这片雪域绝壁之上——他们是玉出东山的矿工,是昆仑山的“追玉人”,更是用生命丈量玉石温度的平凡英雄。
【以山为家:十年风雪,镌刻坚守的年轮】
“我叫徐卫国,16年来的……我叫唐柏知,我来到这里已经11年了。”采访中,矿工们用最朴实的语言报出自己在矿山的“年轮”。这些数字背后,是每年仅能回家一次的离别,是与家人相隔千里的思念。“想他们的时候看看手机里的照片,出来八九个月,一年回去一次。”
在阿拉玛斯,时间仿佛被冰雪凝固。矿工们踩着结冰的碎石路,用钢钎凿开冻土,在零下20℃的寒风中搜寻玉脉的踪迹。徐凤生七年如一日地重复着“上山、探矿、下山”的循环,他说:“平平安安下去,就是最大的福气。”这份对生命的敬畏,化作对每一块玉石的珍重。
【玉魂匠心:绝壁之上的“追光者”】
“找到最好的矿脉,看到好苗子(玉矿),捡到好玉石很开心。”矿工谢卫鹏谈到寻玉时的眼睛闪着光。在雪山之巅,发现优质玉脉如同捕捉星光——需要经验、耐心,更需要与自然对话的灵性。阳明华五年来练就了“听石辨玉”的绝技,他能从风化的岩层中辨出玉脉走向,手指抚过粗粝的石壁,便能感知玉石深藏的温润。
这些“追玉人”的喜悦简单而纯粹:当钢钎撬开岩层的刹那,一抹羊脂般的白玉光泽刺破灰暗,那一刻的狂喜足以融化冰雪。但他们深知,这份馈赠需要以生命守护。“平安下去”不仅是自我安慰,更是对家人、对玉石的承诺。
【山与人的共生:托起下一代的星光】
“我孩子二十几岁了,小孩读书需要钱。”矿工们把青春献给雪山,却把希望留给远方。在生存与文化传承的天平上,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两端的重量。这些沉默的父爱,藏在深夜帐篷中摩挲照片的叹息里,更藏在他们冒着雪崩风险多挖一筐矿石的执拗里。正如矿工谢卫鹏所说:“玉石是昆仑给孩子的礼物,我们是替他们暂时保管的人。”
【终年不化的冰雪,永远滚烫的信念】
在阿拉玛斯,每一块和田玉的诞生都是一场生命的接力。矿工们用干裂的双手剥离岩层,用低氧的肺腑呼吸玉魂,用风霜雕刻的脸庞见证时光。他们不是传说中的“昆仑神使”,却用凡人之躯守护着中华玉文化的根脉。
当都市里的人们惊叹于和田玉的温润华美时,或许该记得:这份“大地舍利”的背后,是有人在海拔4300米处,以青春为火把,照亮了玉石从黑暗岩层到文明殿堂的漫漫长路。他们采下的不仅是美玉,更是一个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坚守,以及无数平凡父亲沉默如山的爱。
他们,才是昆仑山真正的“无冕之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