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字节资讯网2025年9月15日消息: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与产业创新

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三个比较重要的成果:一是从单项技术向集成技术发展,通过集成技术创新提升自身的智慧程度;二是人、机、物的融合,为群智空间提供了可信性和可逆性;三是复杂场景下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提供了对一些未知现象的预判。

微信图片_2025-09-14_225406_360.png

 

一、依托实体经济催生人工智能跨领域应用

2020年以后,通用人工智能以深层次大模型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以OpenAI为首的多模态数据的文字、语音、图片形成了基础大模型,而这些大模型又在各个垂直领域中不断落实,就像一个普遍的公式带动了很多应用,但很烧钱。在此情况下,中国出现了一批小模型,比如通义千问、零壹万物等,但要把它们做成一个大模型还要经过训练。如何让它们具有大模型的功能,而且还要用得上?办法很简单,因为在数字化前提下,从互联网的文本中可以得到很多人类知识的精华,然后通过架构创新找出专项性大模型,并在一些专项内容中不断拓展。

中国实际上是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来寻找大模型,特别是在产业界的应用。如在江浙、广东一带形成了一大批“黑灯工厂”,就是全自动化工厂,把它们连在一起,就形成了工业化的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把产品的设计制造、设备维护、能源供应、供应链的合作等结合起来,形成智能产业链。所以专项的人工智能就是通过发挥应用端的场景数据、实践经验等优势,来提升数据规模,突破算法极限,积累可信而有效的数据。它同样可以通过不停地迭代反馈,提供应用智能。

通用人工智能和专用人工智能是相向而行的,即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中,我们可通过软硬件的协同和算法集成走出一条低成本高性能的新路。这是一种通过跨行业、跨领域实现通用化的态势,形成依托实体经济催生人工智能跨领域应用。所以,它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因为我们的路径虽有点不一样,但目标和取得的效果是相同的。数字空间和实体空间的深度融合,加速人工智能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发展。

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构筑在多年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基础之上的,它使一些虚拟的数字空间迈向实体空间,最典型的就是数字孪生。比如商飞的C909实体生产线和虚拟的数字生产线是同时进行的,而它分布在各地的研发中心,都可以通过虚实结合的办法来判断生产线使用性。

治理智慧城市也要有大模型:台风来了怎么办?雨水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如何防范?现在我们正在推动气象大模型预测台风,这样城市就可以做到提前预防。

同样,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多,要保持它的稳定性也需要人工智能进行干预。所以,经济社会的数字化也为人工智能创造了应用场景和数据要素,成为人工智能持续发展的新的动力工具。

如何做到虚实结合?如何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中国以超大规模市场、海量的数据、丰富的应用场景等多重优势,持续迅速地促进数字空间和实体空间的深度融合,通过算法数据一体化、“云边端”打造数字经济,不断发挥人工智能的衍生带动作用,“人工智能+AR”,人工智能和文化等一系列的应用场景正在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二、产业政策催生十几万亿元大产业

1.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如果一个十几万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型升级,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就应该去推动它。

2001年,我们明确了纯电动、插电和增程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这三条产业化跑道。这三条跑道的核心技术,简单地讲就是“三电”,即电池、电机、电控。这是一个重大专项,但当时投入的资金很有限,我觉得可以把核心集中在“三电”上。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来看,有两个重要节点。一个是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5万辆,是整个汽车产量的1.4%。新能源汽车在这么大的汽车产业中超过1%,验证了我们的技术路线是可行的。另一个是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整个汽车产量约5.4%,这是新能源汽车真正进入产业化门槛的标志,也验证了这三条跑道在当年市场是能接受的。在此基础上,我们预测新能源汽车会有一个快速的发展,当时国家制定了2021年到2035年的产业规划,规划特别强调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认为,产业政策要按照产业转型的节点来制定,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下去。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286万辆,占整个汽车销售量的40.9%。而新能源汽车中的插电和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也占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40%。这就解释了我们当时关心的问题——在一个以燃油车为主的产业中,如何逐步地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化,并取得技术进步。

另外,新能源车满足市场需求了,基础设施必须跟上来。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281.8万台。同时,我国作为“多煤少油缺气”的国家,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课题。令人高兴的是,全国的再生能源发电量在2024年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5%左右,大大高于我国电动汽车用电量。

2.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现在我们还是以液态电池为主,下一步半固态电池企业已进入产业化的前期应用,而全固态电池还处于研发和中试阶段。同时,我们也在部署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动力电池材料的选择、制造流程的工艺、电池检测技术等都已渗入我国的电池产业。

中国特色新能源汽车实际上是车、路、云和智能网联协同。比如,北京亦庄是自动驾驶测试区域,在这里数字化提供了超视距能力——通过智能交通,可以看到即将到达下一个路口的汽车。另外,超视距在崎岖山路上能看到对面过来的汽车,这都是过去容易产生事故的场景。打开导航,就可以看到身前的路波和下两个交通灯的展示,这是通过大数据轨迹得来的。下一步则要把实时的交通路况和导航结合起来,使动态滤波更精准,以助力提升交通效率和行车安全水平。

当然,汽车本身的结构也在产生变化,比如新型底盘架构和操作系统等。我们的自动驾驶现在仍然处于辅助驾驶水平,下一步的探索是如何把车端和云端结合起来,如何把握好车路云融合的发展机会,但要讲标准化。

另外,新能源车作为有十几万亿元规模的产业,需要引导它的全产业链实现绿色、低碳、智能(智能制造)。所以,要推动轻量化发展,它不仅仅是重量本身,也是降低汽车能耗和提高智能驾驶质量的重要环节。轻量化制造要从材料、工艺、模块化,包括总装环节的岛式制造等方面入手,通过前沿技术创新实现规模化应用。产业发展还要考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供应、经营管理等全环节。

在材料特别是电池的回收利用方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产业未来不再像过去的链式结构,而是一种网状结构,我们称之为产业生态,而这个产业生态是创新引领的,也是协同高效的,它具有韧性与安全性。

 

三、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人工智能是挑战,也是机遇

首先,人工智能在推动产业转型,为实体经济增加活力的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生产方式变革。它使生产工具智能化,具有自主学习和优化的能力。其次,它使决策模式数据化。再次,是劳动形态的改变,它通过新兴职业提高就业质量,改变就业方式。最后,它创造了网络化,需要我们打破行业瓶颈,推动平台经济发展,更多地助力构建产业生态。

同时,人工智能在重构我们的生活方式。它已渗透到医疗、教育、家庭、养老各个方面,也在助力解决民生难题。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的辅助治疗在快速迭代,患者在家里也可以接受医疗服务。当然,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养老领域也会有很好的发展。

关于教育,我主要讲学科设置。教育对跨学科的要求特别高,现在好多企业跟我说,招收的学生学电子专业的不懂汽车,学汽车专业的不懂电子。所以,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都将跨学科专业作为试点方向,我希望高等教育在这方面加快改革步伐。

另外,因为外部的限制,我们的算力受限,但可以用算法创新来对冲算力不足。一方面我们要下功夫自主研发芯片和高端信息技术软件;另一方面,要发挥我国的数据资源优势,我们的算力企业也在积极投入国产开源模型开发,以加速推动软硬件的协同创新。在丰富的场景推动下,算力、算法、数据和网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人工智能选择开源还是闭源,既是技术路线,也是商业策略,更为应用所需。开源共享的价值在于具有包容性的创新生态,但对参与开源者必须立规矩。可信、可持续的开源需要大家做贡献,没有大家的贡献就做不出好的开源。闭源模型同样也可以把控相应的产品质量,提升应用效果,形成产业化优势。

当然,建立人工智能应用和研究的伦理评价标准,并加强人这方面的教育与科普也很重要。

中国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来自既注重汲取先发国家的有益经验,又充分结合自身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等优势条件。

2.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原则

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要有长周期规划,以下五点很重要。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好战略目标就要坚持,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二是夯实基础实力。一个重大产业在转型之前,一定要有基础科学的支撑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协调。三是凝聚创新人才。要培养本土人才,吸引外部人才,最重要的是落实创新和创业政策。四是引导创新生态良性发展,即营造高效向上的科研环境、公正平等的产业环境、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五是实现高水平开放。这里的开放是对内对外都要开放,包括产学研的有效合作,大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链,特别是产业生态。

当前,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要更加注重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内在规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打造创新、创业、创意、创造的环境生态,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发展新路。面向未来,要坚持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本文根据万钢在“2025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治理学术年会”上的演讲整理,内容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

(完)本文转载自企业家杂志,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

感谢阅读,但此资讯的底层逻辑还需:
从和田玉手镯到易经,推演真相与未来


点击上面零字节资讯网相机的圆圈
生成这篇文章的奇异、神秘的海报
然后将海报保存图片收藏,可发朋友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零字节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零字节网(0b.cn)

此文由访客“中国玉王”发布
“中国玉王”发布的所有文章
“中国玉王”提供的交易链接

我要在零字节网做自媒体, 发布内容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9911081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515910221@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玉王手镯总汇 手镯检索 中国玉王易经
  和田玉手镯三十六计-三十六策技能干货
钟小玉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