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来源:德州新闻网
原标题:我市瞄准数字经济细分赛道,优化场景应用——“人工智能+”澎湃发展新动能
![]()
研发人员在测试“小创”的语言交互能力。记者路龙帅摄
□本报记者唐晓颖 本报通讯员赵俊杰 高秀倩
从蛇年春晚扭秧歌的机器人,到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大展拳脚的“进阶战士”;从穿梭街头的无人驾驶汽车,到AI执笔创作的微电影;从赋能千行百业的“最强大脑”,到能感知、会行动的智能“伙伴”……时下,人工智能正以惊人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如何抢抓行业风口?德州瞄准细分赛道,优化场景应用,全力为人工智能产业搭建成长阶梯,在数字经济画卷上描绘新图景。
从实验室到市场 “智造明星”出圈出彩
不久前,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德州的人形机器人“小创”惊艳亮相:100米竞速赛中,它步态稳健如专业运动员,精准的机械控制、高效的运动算法尽显实力。
“你能想到吗?几个月前它还是实验室里待开发的样品。”德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张衡说,“这次与国际顶尖团队同场竞技,既秀了技术,又为运动平衡算法积攒了经验。”
时间回到今年4月,德州高创中心与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进4台BoosterT1标准版机器人并命名为“小创”,开启研发与市场化探索。两个月后,携手山东长臂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实际应用场景与市场需求深度开发,加速“小创”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研发‘小创’像教孩子学技能,要有十足耐心。既要让它听懂指令,还要协调手脚完成复杂动作。”德州高创中心人形机器人项目负责人王瑞婕说。为让“小创”更聪明,他们搭建起具身智能研发平台,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开发,持续优化视觉、运动控制功能。
王瑞婕介绍,目前“小创”已拥有了自主研发的“大脑”——集成语言大模型,能实现基本的人机交互。研发团队正攻坚两大技术难题:一是提升语言交互的深层理解能力,让它读懂言外之意;二是增强上肢抓取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模拟人手完成精细操作。未来“小创”将走进园区、工厂、商场,成为生产生活中离不开的智能助手。
在德州,“小创”不是唯一。走进宁津县凯斯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3D大屏前的一幕同样令人惊叹:钢材送入封闭式操作间后,切割、焊接、矫正等工序均由机器自主完成,全程10多分钟;整条生产线由一台电脑操控,精度高且降本减污。
凯斯锐的快速成长,源于企业持续科技创新。公司在上海、济南设立软件研发中心和设计研发中心,与当地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套料、焊接、MES及云控系统。“我们紧抓国家鼓励智能制造机遇,聚焦行业占地多、用工多、成本高的痛点,按照客户需求创新,不仅给设备装上‘最强大脑’,还帮客户把生产管理搬上‘云端’。”公司研发总监邱福兴说。凯斯锐的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定制化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石油、航空、汽车制造等领域。
多场景“落地生花” AI赋能生活更便捷
当人工智能融入生活,会迸发怎样的活力?在我市,一个个鲜活的应用场景给出了答案。
10月29日上午8点40分,庆云县联合物流分拣中心工作人员快速将包裹搬进无人驾驶物流车,随后轻点手机下达配送指令。“咔哒”一声车门关闭,车辆自动起步直奔快递站点。
“我们每天处理包裹五六千件,原来20个人忙得脚不沾地,现在5个人加上这台车就能轻松应对。”庆云韵达仓储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兆辉介绍,整车装载空间有3立方米,单次运件量约300件,满电状态可往返3次以上。
无人驾驶物流车由长沙行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搭载L4级自动驾驶技术,车顶上的激光雷达能精准定位周边物体,遇到闸机自动抬杆,变道时提前预警,实时检测视觉盲区。“目前,在分拣中心有12台无人驾驶物流车稳定运营,开通50条配送线路,日均处理包裹超万件,相当于30名配送员的工作量。”公司庆云项目部负责人王毅说。令人期待的是,该公司已入驻庆云经济开发区中庆新能源产业园,并新上无人驾驶专用车辆智能制造生产线,未来将实现无人驾驶物流车本地化生产。
无独有偶,10月30日下午3点,在德城区七西公交枢纽光伏车棚,一场“科技秀”正在上演——伴随轻微嗡鸣声,一架无人机缓缓升空,飞向车棚顶部,无人机下方悬挂着多喷嘴清洁装置,细密水雾均匀喷出,沿着光伏板表面流淌,灰尘瞬间被冲刷干净。“棚顶离地面3到4米,人员登高清洁耗时费力,还有安全隐患。现在用无人机,效率是传统方式的3倍以上。”德州交投智航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葛世芃说。
智航科技深耕无人机领域,近年来他们发挥技术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功落地“无人机+光伏清洗”场景。该场景以“全地形覆盖、全场景适配”为目标,通过无人机精准清洁,为光伏电站长期稳定运行保驾护航。目前,已在我市多个光伏电站推广应用,累计清洁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凭借先进技术水平和显著应用效果,入选今年山东省低空领域典型应用场景。
优化生态环境 厚植产业成长沃土
人工智能产业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政策沃土、技术阳光与应用雨露的悉心滋养。我市积极布局以无人车、无人机为主导的“智能体”产业,依托全国一体化工业大数据山东云中心省会经济圈区域分中心,采用“源网荷储+大数据中心”模式建设智算中心,搭建“算力底座”。不仅如此,还培育出兰剑智能公司全生命周期智能仓储物流平台等12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接上“智慧高速”。
建设“晨星工厂”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我市探索“晨星工厂+产业大脑”的发展模式,培育出迈艾木兴企云NOMES生产管理平台、奥链全产业链运营平台等人工智能类型服务平台。累计培育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建设试点690家,数量居全省第一;省级DCMM贯标试点企业305家,位列全省第二。
“德州人工智能产业处在‘幼苗期’,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等领域的企业比较少,技术和人才储备单薄,有一些短板亟待补齐。”市工信局副局长楚华卫坦言。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为德州人工智能发展指明了方向。楚华卫介绍,我市用一套“组合拳”,让人工智能真正融入产业血脉、贴近民生需求。深入实施《德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开展转型路径优化、转型供给提质、基础设施提速、转型服务提升四大行动,统筹解决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难题,推动人工智能融入工业生产各环节。
瞄准人才缺口,鼓励高校开设“AI+制造”交叉学科,定向培养“懂技术、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建立“政企协同数智共推”模式,整合优质服务商资源,成立全市数字化转型工作组,分组深入企业开展诊断服务,“一企一策”协助企业转型升级;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专属产品,为人工智能企业“输血供氧”。
从“小创”的赛场高光,到无人驾驶物流车的民生温度,再到全产业链的布局蓝图,德州人工智能产业已步入发展快车道。
原标题:德州:“人工智能+”澎湃发展新动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伊甸园真容现世新疆于阗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