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总听人说和田玉越盘越油,一开始我还觉得是夸大其词,直到自己上手把玩,才真切感受到其中的奇妙。所谓和田玉出油,并非玉石本身真的“冒油”,实则是人体分泌的油脂附着其上,营造出了油润的假象。
古人对和田玉的油润质感早有深刻认知。
《礼记》中孔子论玉“温润而泽,仁也”,将和田玉温润如脂的特性与君子仁德相联系,足见自古代起,油润度便是评判和田玉品质的关键要素。
和田玉的油润不同于钻石、红蓝宝石的璀璨光芒,它的光泽含蓄内敛,似从玉石内部缓缓渗出,纯净白玉若具备这种质感,便堪称“羊脂白玉”,成为无数藏家追逐的珍品。
常有人问:籽料不是和田玉中的极品吗?
为何有人说山料比籽料更油润?要解答这个疑问,得先明白籽料与山料的渊源。
籽料本是山料碎块,经河水冲刷、搬运,历经亿万年磨砺,留存下来的精华。二者同宗同源,只是形成环境与过程不同。
和田玉的油润感,本质是一场“光学魔术”。
和田玉的主要成分透闪石颗粒极为细腻,当矿物颗粒间隙小或被其他矿物填充时,光线照射到玉石表面,发生折射与反射叠加,又因和田玉非均质矿物,光泽不似玻璃那般锐利,反而呈现出独特的油蜡质感。
新疆山料主产区在且末和若羌,地处昆仑山中段,开采艰难。
这里的山料多通过爆破等方式开采,矿点靠近高山雪线,强大的地质压力造就了细腻的玉质,但也带来不少裂纹,原料利用率低。
反观籽料,经过数百年开采,资源近乎枯竭,如今新挖出的籽料多来自古河床,因长期脱离水环境,常出现“返碱”现象,油润度大不如前。
籽料油性不足,引发了一系列行业乱象。
以且末“米达料”为例,其结构细腻到近乎无结构,油润度高,常被用来仿制籽料,搭配精细的仿毛孔工艺,普通玩家很难辨别。
更有甚者,部分商家为提升籽料卖相,使用欧洲进口染色药水对新籽料染色,这些假皮色经久不褪,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和田玉的价值不应单纯以出身评判,无论是籽料还是山料,品质才是核心。
玩家们不妨放下对山料的偏见,用心感受其独特魅力,秉持“重质不重身世”的理念,才能真正领略和田玉的玩赏真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