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生命科学与人类的命运密切相连,生命科学联结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人们通过探讨其生存模式、行为规范等内容,解答关于生命起源、存在与演化的疑惑,从而展开对于生存发展的意义以及宇宙时空演变规律的探索。

在当代科技的普及和传播过程中,科技馆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已成为社会大众的学习场所和科技教育的第二课堂。目前,生命科学探索主题已然成为科技馆中常见的主题,如何高效地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生命科学探索主题中至关重要。
生命科学主题展区具有特殊性
生命科学研究的内容是多层次的,就目前所界定的生命系统本身而言,依照现代生物学上的划分共有九个层次,即细胞、组织、器官、分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生物圈,每一个层次都是一个生命系统,其内容又可分为一些子生命系统。

一方面,科技馆中传统的展陈方式很难将微观事物、宏观事物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表达清楚;另一方面,如果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形式简单地呈现出来,则非常容易失去科技馆科技传播的互动性特征和优势。
传统生命科学主题展区具有局限性

传统的科技馆中的生命科学主题展品,普遍缺乏能够让学习者沉浸其中的科学感染力,其表现形式多以标本、模型、展板等陈列展示为主,辅以影像和多媒体,缺乏启发和互动的元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的局限性。

展陈内容的选取局限
多为教科书似的呈现,而不具有叙述性的引导和启发,缺乏热点生命科学主题的提炼呈现。
展示方式单一
多以传统的展陈项目(标本、模型、展板)为主,着重于解释科学名词、经典定理,倾向于静态的、概念化的直接呈现。观众在参观的时候容易产生疲劳感,展陈项目不容易持续抓人眼球。
缺乏互动性
互动性分为行为上的互动和思想上的互动。科技馆重要的目标之一是通过积极的、能够获得认知的参与和实践来帮助人们熟悉科学。

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特征与开放性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是一种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可以营造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的虚拟环境,让观众不仅可以在栩栩如生的拟态情境里实现互动体验和信息交流,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对虚拟场景中的事物的变化做出反应。

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感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感特征是指观众可以沉浸在虚拟环境之中,通过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功能感受虚拟环境中的一切,进入到一个沉浸式体验环境。

虚拟现实技术的构想性特征
它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通过通俗、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生命科学主题探索则具有多层次性,这是由生命科学的学科特征和研究内容决定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分为细胞、组织、器官、分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生物圈。
生命科学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对于未来生命的构想,对于科学命题的猜测,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呈现,这样大大拓宽了人类的认知范围,更好地激发了参观者无穷的想象力。

结语
与传统的生命科学展陈项目相比,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沉浸式科学传播,观众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学习了生命科学实践的经验,开放式的学习和思考模式的创建有利于观众自身关于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而转化为自身经验。在此过程中,科学叙事已经通过受众知识网络的构建形成了认知,受众的经验性认知也进一步传播至社群,形成了整个社群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虚拟现实技术使得生命科学主题探索的形式和内容丰富起来,让观众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在科学的实践中获得知识与经验。
(本文部分配图及观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