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焦立涛
古语有言,圣贤施教,各因其材。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施教,一直是高质量教育的目标之一。然而,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制约,传统教育往往采用“统一教学”模式,成绩优异的学生“吃不饱”、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
如今,人工智能(AI)的出现,正推动教育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目前,中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依托AI技术,构建起覆盖城乡的资源共享网络。它并非简单地将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优质课程“搬运”到偏远地区,而是通过大数据细致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记录数据,为不同地域、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
举个例子,山区的学生若数学基础薄弱,平台会基于其此前学情数据,优先推送基础知识点讲解;学生若在平台频繁浏览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系统则会自动匹配推荐相关文化拓展课程。在浙江杭州,部分学校正在试验“未来课堂”,学生佩戴简易脑环后,可实时采集注意力波动、记忆力峰值等脑电数据,课后系统还会推送一对一虚拟辅导……这些数据化的手段,有助于摆脱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做到“千人千策”。
当然,要想真正做到个性化施教,不能全部依赖AI。如果说AI的个性化,仅在于对学生用户一对一的精准反馈,AI数据库本身仍是标准化的;那么,教师“言传身教”模式的个性化,则在于每个老师基于自身经验形成的独特个人魅力与鲜明教学风格,这是AI无法替代的。
同时,AI虽能在学生知识汲取过程中给予个性化反馈,但教育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思维的启发与价值观的塑造,这恰恰是AI难以复制的“温度”。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能通过学生皱眉、低头等微表情,敏锐捕捉到他们未说出口的困惑;学生因考试失利而沮丧时,教师的一句鼓励、一次耐心的谈心,就能帮助孩子重识信心……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互动,是冰冷的算法与数据无法实现的。
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AI工具与传统经验都要充分利用。一方面,要积极应对AI大潮,用其强大的算法弥补传统模式忽视学生差异性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度依赖AI,用标准化的分数和答题正确率评价孩子成长。
让AI始终带着“温度”,守护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核。中国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非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编程技巧,而是通过真实场景激发思维能力。有的高校开设“AI+医学”课程,学生借助算法优化病例诊断流程,同时学习如何平衡技术效率与医患沟通的人文关怀。这让学生在AI实践中学会系统思考、创新突破,实现了让技术服务于“育人”,而非让教育迁就技术。
AI+教育,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球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向。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升级,“育人”始终是教育的核心目标。未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要在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的同时,守住育人为本、教师主导的底线,真正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注入精准助力与温暖关怀。
(作者为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伊甸园真容现世新疆于阗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