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字节资讯网2025年11月8日消息:

发现2-5亿年前的海百合化石,证明乌鲁木齐曾是大海!

一、发现化石

这块化石整体:重133.5克,长71.3毫米,宽51.0毫米,厚34.2毫米

发现地点坐标:北纬43°43′12″,东经87°39′47″(乌鲁木齐红雁池东2公里处的丝路星空景区,还未开放,不能进入)

海拔1108.0米,磁场56.7μT

发现人:钟林

发现时间:北京时(BJS):2025年11月8日14时16分,

世界时(UTC):2025年11月8日06时16分

二、化石种类

1、结论:

棘皮动物海百合的茎部化石,即海百合茎化石。

2、判断依据

从细节来看,它的表面有明显的环状节理和放射状纹理,这是海百合茎的典型特征。海百合是一种古老的棘皮动物,通常生活在古代海洋中,它们的钙质茎干在沉积岩中很容易形成化石。发现地沉积岩环境也符合海百合化石的常见产地,这类化石在石灰岩中尤为常见。
.
三、海百合
.
1、2亿年前已经灭绝。
.
2、海底玉串:海百合茎化石的亿年传奇
.
在亿万年的地质变迁中,有一种化石以其独特的“串珠”形态,成为沉积岩中最富诗意的印记——它就是海百合茎化石。
.
这种源自古代海洋的生物遗骸,不仅是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见证,更以精巧的结构、广泛的分布,成为古生物爱好者最易邂逅的“史前宝藏”。
.
海百合并非植物,而是一种早已灭绝的棘皮动物,与现代海星、海胆同属一类。
.
它们曾在距今5亿年至2亿年前的古海洋中繁盛一时,从浅海到深海,都能看到它们摇曳的身影。
.
海百合的身体由冠部、茎干和根三部分组成,而我们最常发现的化石,正是它的茎干部分——这部分因富含钙质,最易在沉积环境中保存下来,成为跨越亿年的“时间胶囊”。
.
海百合茎的结构堪称大自然的精巧设计。它由一节节独立的钙质骨板(称为“茎节”)串联而成,形似一串圆润的玉珠,直径从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每节茎节的表面都布满了细密的环状纹理,部分还能观察到放射状的营养孔,这些结构是海百合当年输送养分、支撑身体的关键。在显微镜下,茎节内部的方解石晶体排列规整,呈现出独特的层状或网状结构,印证了其生物成因的本质。
.
不同种类的海百合,茎节的形状、纹理密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圆润饱满,有的则带有细微的棱线,成为区分物种的重要依据。
.
为何海百合茎化石如此常见?这与它的生存习性和地质条件密切相关。海百合大多附着在海底岩石或沙质基底上,当它们死亡后,柔软的冠部和根部易被海水腐蚀,而坚硬的茎干则会随沉积物一同埋藏。在浅海相石灰岩、泥岩的沉积过程中,茎干被矿物质逐渐置换、石化,最终与岩石融为一体。
.
由于海百合曾是海洋中的优势物种,数量庞大,因此在全球各大洲的古生代沉积岩中,都能找到它们的踪迹,尤其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喀斯特地貌区,石灰岩中常能发现成片的海百合茎化石,有的甚至保持着串联的完整形态。
.
作为古生物化石中的“入门级明星”,海百合茎化石的识别并不复杂。它最典型的特征是“节状分节+环状纹理”,用手触摸能感受到明显的凹凸感,与珊瑚的块状、苔藓虫的蜂窝状、竹节石的无环分节形成鲜明区别。这些特征不仅让它成为野外采集的“易识别目标”,更使其具备重要的科学价值——通过分析茎节的生长纹,科学家可以推断古海洋的温度、盐度等环境参数;而不同地层中海百合茎化石的种类变化,更是划分地质年代、还原古海洋生态变迁的重要依据。
.
如今,每一块海百合茎化石都承载着亿年前的海洋记忆:它们曾在蔚蓝的古海中随波摇曳,见证过海洋生物的繁盛与灭绝,经历过地壳升降的沧桑巨变。
.
对于偶然邂逅它的人而言,这串“海底玉串”不仅是一枚精美的自然标本,更是一次与远古生命的对话,一次对地球亿万年演化史的具象感知。当我们摩挲着它表面的环状纹理,仿佛能听见远古海浪的回响,读懂生命在时光长河中留下的不朽印记。
.
四、海百合化石快速识别指南
.

1、核心特征(肉眼可见)

  • 形状:多呈圆柱状或节状,像一串小珠子串起来的茎干
  • 纹理:表面有环状节理(一圈一圈的纹路),有些还能看到放射状细纹
  • 颜色:常见灰白色、浅棕色,随岩石底色变化
  • 大小:从几毫米到十几厘米不等,通常比较细小

2、常见产地与岩石

  • 最常见于石灰岩(尤其是浅海相沉积岩)
  • 也可能出现在泥岩、页岩中,但保存度通常较差

3、与相似化石的区别

  • 珊瑚:多为块状或树枝状,表面有连续的生长纹,无明显分节
  • 苔藓虫:呈网状或片状,表面有许多小孔,结构更细密
  • 竹节石:虽为节状,但节与节之间无明显环状纹理

4、保存状态

  • 完整的海百合茎:节与节之间仍有连接,像一串珠子
  • 破碎的:可能只剩单个 “珠子”(称为 “萼片”),表面仍有环状纹理

5、实用小技巧

  • 用手触摸:环状纹理会有明显的凹凸感
  • 带个放大镜:观察放射状细纹,这是海百合的典型特征

五、海百合化石与相似化石对比区分

特征类型 海百合茎化石 珊瑚化石 苔藓虫化石 竹节石化石
形状 节状,像一串小珠子串成的茎干 块状、树枝状或片状 网状、片状或树枝状 细长圆柱状,分节明显
表面纹理 明显的环状节理,常有放射状细纹 连续的生长纹,无明显分节 表面布满小孔,呈蜂窝状 分节明显,但节间无环状纹理
结构 单个 “珠子”(萼片)可分离 多为实心或有连续的腔室 由许多小室(虫室)组成 内部为空心或有简单的分隔
常见岩石 石灰岩(尤其是浅海相) 石灰岩、白云岩 石灰岩、泥岩 泥岩、页岩
触感 环状纹理有明显凹凸感 表面较光滑或有粗糙的生长纹 表面粗糙,小孔明显 分节处有明显的棱线

快速区分小技巧

  • 如果看到一节一节的小珠子串,且表面有环状和放射状纹理,基本可以确定是海百合茎。
  • 如果表面有连续的生长纹且呈块状,很可能是珊瑚。
  • 如果表面布满小孔像蜂窝,多为苔藓虫。
  • 如果是细长分节但无环状纹理,可能是竹节石。

六、海百合化石采集与保存指南

1、野外采集技巧(安全 + 保护优先)

  • 工具准备:便携小锤子、地质凿(避免大锤猛砸)、软毛刷、纸巾 / 泡沫垫、密封袋 / 硬质标本盒
  • 采集方法:先清理化石周围松散岩石,沿岩层节理轻敲,避免直接敲击化石本体;完整茎干尽量整体取出,破碎的 “珠子” 也单独收集(可拼接)
  • 注意事项:不破坏岩层结构,禁止采集受保护区域化石;现场用手机记录采集地点、岩石类型(如石灰岩),方便后续研究

2、清洁与处理

  • 表面灰尘用软毛刷轻轻扫去,顽固泥垢用温水浸湿的棉签擦拭(禁用强酸强碱)
  • 若化石与岩石粘连较紧,可在缝隙中滴少量清水软化,再用塑料片小心剥离(避免金属工具刮伤)
  • 清洁后放在通风处自然晾干,切勿暴晒或烘干

3、长期保存方法

  • 存放容器:用带缓冲垫的硬质标本盒,化石周围用纸巾或泡沫固定,避免碰撞
  • 防潮防虫:放入干燥剂(如硅胶干燥剂),远离潮湿环境;无需涂抹胶水或保护剂(天然化石无需额外处理)
  • 标签标注:在标本盒内贴标签,注明采集时间、地点、岩石类型,方便后续查阅

4、禁忌事项

  • 不随意打磨、染色或拼接非原配碎片,保持化石原始状态
  • 避免用手长期触摸(汗液会腐蚀化石表面),拿取时可戴一次性手套
  • 珍贵化石(如完整海百合冠部)建议联系当地博物馆或地质部门,避免私自收藏违规

七、海百合化石野外采集工具清单对照表

工具名称 核心用途 选购建议(便携 + 实用) 注意事项
地质小锤子 沿岩层节理轻敲,分离化石与岩石 重量 200-300g,木柄防滑,锤头圆润无锐边 禁止用大锤猛砸,避免震碎化石
地质凿 / 扁铲 清理化石周围岩石、剥离粘连部分 刃宽 1-2cm,材质不锈钢,手柄短易操控 不用金属刃直接刮擦化石表面
软毛刷 清扫化石表面灰尘、细小砂粒 毛质柔软(尼龙或猪鬃),刷头小巧 先刷后拆,避免灰尘嵌入化石缝隙
棉签 清理化石细节处泥垢、缝隙杂质 医用脱脂棉签,不掉毛材质 可蘸少量温水,禁用酒精等溶剂
泡沫垫 / 纸巾 包裹化石,防止运输中碰撞磨损 厚度 1-2cm 的软泡沫,无荧光剂纸巾 每个化石单独包裹,避免相互摩擦
硬质标本盒 存放化石,保持形态稳定 塑料材质,带分隔层和缓冲垫,密封防潮 大小根据常采化石调整(建议 15×10cm)
密封袋 临时装破碎化石碎片、现场分类 加厚 PE 材质,可书写标签 装入后挤出空气,避免碎片晃动
一次性手套 拿取化石,防止汗液腐蚀 丁腈材质(防过敏),薄款透气 触摸化石必须佩戴,避免指纹残留
硅胶干燥剂 标本盒防潮,保护化石不风化 小包装(5g / 包),可重复使用 每盒放 1-2 包,定期更换
标签纸 / 马克笔 标注采集信息(时间、地点、岩石) 防水标签纸,油性马克笔(不易褪色) 采集后立即标注,避免信息遗漏

选购小技巧:

  • 优先选 “地质专用套装”(含小锤 + 凿 + 毛刷),便携且适配野外场景;
  • 标本盒选带锁扣的,户外颠簸时不易开盖;
  • 工具总重量控制在 1kg 内,避免徒步时负重过大。
请继续点击阅读以下震撼之作:
136幅锁魂 ×21密钥开玄
伊甸园真容现世新疆于阗


点击上面零字节资讯网相机的圆圈
生成这篇文章的奇异、神秘的海报
然后将海报保存图片收藏,可发朋友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零字节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零字节网(0b.cn)

此文由访客“中国玉王”发布
“中国玉王”发布的所有文章
“中国玉王”提供的交易链接

我要在零字节网做自媒体, 发布内容

点击查看丝路星空秘境更多内容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9911081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515910221@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资讯首页 手镯检索 玉王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