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之前,“曾侯乙”这个名字虽然业已存在两千多年,但却在古籍典藏中了无痕迹,然而随着其墓葬的惊艳问世,“曾侯乙”瞬间爆红,成为考古界口口相传的流量明星,因为他的陪葬文物精美得令人无话可说!有人推测,曾侯乙作为战国姬姓的一国之君,不去争霸江山名震天下,反而甘做“宅男”籍籍无名,就是因为他醉心享受精致生活,其墓中出土的各类逆天文物足以证明这一点。今天小解就讲一讲曾侯乙的一项超前设计:将“冰箱”与“烤箱”合二为一,冬夏两用,堪称跨越千年的高科技。

就是这件神器,看似普通却暗藏玄机。它的官方赐名叫“铜鉴缶”,由两部分构成,外部为鉴,内部为缶,中间有非常大的填充空隙,用以存放冰块或高温热水。鉴与缶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内外相衬,蟠螭龙纹、勾连纹和蕉叶纹混搭在二者表面,镂空与浮雕交相辉映,造型十分奇特,结构相当复杂,这件文物代表了战国时期最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它的使用原理是:缶内储放食物,鉴内盛放升(降)温度的介质。夏天时,鉴、缶空间放置冰块,将酒或需要冷藏的食品放入缶内,这样就可以实现“冰镇”效果;冬天时,鉴、缶空间倒满热水,这样缶内就可以实现加热。然而别看原理简单,可有一个棘手问题:古人在夏天时是如何制作冰的?

曾侯乙墓中共出土两件完全相同的铜鉴缶,由于其叹为观止的精美程度,我们知道它们不可能仅仅是作为陪葬品而铸造的,它们很有可能实实在在地被曾侯乙使用过,一件是“冰箱”,另一件则是“烤箱”。那么曾侯乙的冰是哪儿来的?令人难以想象,古人制冰的方法竟然是冬藏夏取。唐朝末年,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偶然发现硝石可以吸收水中大量的热,令水达到结冰状态,此后古人掌握了夏天制冰的方法,在冰里添加糖和奶,这就是“冰棍儿”和“冰淇淋”的前身。然而,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曾国,人们只能在冬天将大量的冰存入地窖或专用冰井,等到夏天时再取之所用。不过,这种方式效率极低,往往三分之二以上的冰会在夏天来临前消亡,况且曾侯乙墓地处湖北省,偏南方地带,藏冰更加不易。由此可见,曾侯乙的生活之奢。

铜鉴缶的身上满是高科技气息。首先,铜这种金属的导热能力很强,可以迅速冷却或升温,从而快速完成热量转移;其次,我们知道接触面积与散热速度有着直接联系,铜鉴缶那繁复多变的外饰物,与此不无关系;最后,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过滤器,用以过滤出酒中的渣滓,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像极了现代实验室中做化学实验!铜鉴缶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冰箱”,也是最早的“烤箱”,这称号不是我封的,而是学术界的一致认可,至今它已走过世界各地,接受着中外粉丝的争相赞叹。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希望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前进,中国能够出土更多逆天的文物。
伊甸园真容现世新疆于阗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