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从黑龙江走出的少年杨忠全,未曾料到半生将与昆仑山下的和田玉紧密相连。丰子在2016年创立了一藏一见品牌,这是他从2013年起便有腹稿,3年后才最终成型的品牌。
他将自己对和田玉的爱都投入其中,见字如面,一,乃万物之源。藏,即宝藏与收藏,见,是发现和看见。品牌意为他发现美玉让大家看见,美玉如同宝藏,让人见后心生喜悦,不禁收藏,如此四字下来便是一份圆满。
1990年代初,当多数人追逐黄金时,丰子却背上行囊走向昆仑。资料中记载的“早期采玉工具”——一把磨损的地质锤、一本的《说文解字》,见证了他与和田玉的初遇。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书中这句古训,成了他三十年坚守的注脚。那些年,他徒步塔克拉玛干边缘,在玉龙喀什河的卵石堆里翻找“天然带皮”的籽料。老照片里他黝黑的手掌托着原石,恰似托起一个沉睡千年的梦。
在丰子的手稿中,一首《今夜》的墨迹被风沙晕染:“我的锦囊里没有石头,只有几片胡杨的叶子”。
这首写于和田沙漠的诗,竟预言了“大漠胡杨”金奖作品的诞生。资料中那块被民族朋友轻视的红金沁色籽料,在他眼中化作“千年风骨”。
2016年起,这样的对话连续六年捧回“陆子冈杯”金奖,证书旁静静躺着他的诗稿《悦》:“闲来盘得石奏乐,惊落一地八月花”,玉与诗在此刻完成时空交融。
当市场追捧“无瑕美玉”时,丰子却将“瑕疵”奉为灵魂。他要求工匠“顺着玉的呼吸雕刻”,让棉裂化为山涧,沁色成为霞光。这种“残缺美学”背后,是近乎偏执的坚守——每年四个月扎根和田,与玉农同吃同住;
拒绝高价仿品,坚持“产地直采”;讲堂上只谈玉文化,不推产品。正如他在《忆江南》所写:“昆仑自古身如玉,莫把江南做南疆”,这份清醒让“丰子不会骗人”的口碑在业内传开。
如今,丰子工作室的玻璃柜里,老照片、诗稿、采玉工具与金奖作品构成时空长廊。当他为女儿取名“杨子玉”时,这场持续三十年的玉缘已融入血脉。
正如他诗中所言:“纵算走过山重水复的乱世红尘,有一天也会和你不期而遇”。那些被唤醒的玉石,终将成为穿越时空的信使,诉说着一个守护者如何用半生孤独,让中华玉德在当代熠熠生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伊甸园真容现世新疆于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