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字节资讯网2025年11月4日消息:

人工智能“盘活”海量近代史料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基于深度学习构建知识图谱,借助人工智能(AI)量化分析职官制度,利用大模型分析日记史料中的人物网络与思想变迁……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日前举办的“智识重构:AI驱动下的数字人文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新范式”学术研讨会上,7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AI如何深度赋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展开对话。

“虽然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已经比较普及,但它对汉语的识别能力,尤其是文献中相对晦涩文意的识别依然有限。今年,国内大型语言模型全面兴起,我们发现一些新工具不仅可以实现对史料的识别、辨认,还能进一步翻译、分类,甚至较为精准地识别手写的档案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张燚明说,中国近代史资料浩如烟海,研究动辄需要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搜集、检索、解读。而借助AI,研究者可以从“找”的过程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读”史中。

湘潭大学副教授王晓园分享了自己的尝试,“现存《谭延闿日记》接近7000篇,总字数约259万字。我们先提取原始手稿图像中的文本,经过人工核对形成资料库,再借助AI大模型提取有研究价值的信息,最终获取有效人物数据10000余条,地点数据1000余条,利用模块化社区探测算法进行可视化之后,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的社交网络以图表形式清晰立体地呈现在眼前。”

“因为大量历史信息都散落在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史料中,单纯依靠阅读或者关键词检索,如同大海捞针,查找思路也会受限于个人的认知。”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安高怡说,“我尝试将常用的大部分历史资料导入知识管理软件作为专属信息库,利用AI辅助挖掘关键信息,建立自己的工作流。以前至少需要一学期才能梳理完一部史料,现在几天就可以完成系统整理。”

“我们可以看到数字人文的实践开始深入到具体的研究场景中。”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胡恒表示,史学数据库正在从“资源仓储”向“智能工具”跃迁,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正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经历一场从方法论到认识论的“智识重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请继续点击阅读以下震撼之作:
136幅锁魂 ×21密钥开玄
伊甸园真容现世新疆于阗


点击上面零字节资讯网相机的圆圈
生成这篇文章的奇异、神秘的海报
然后将海报保存图片收藏,可发朋友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零字节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零字节网(0b.cn)

此文由访客“中国玉王”发布
“中国玉王”发布的所有文章
“中国玉王”提供的交易链接

我要在零字节网做自媒体, 发布内容

点击查看中国前沿资讯更多内容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9911081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515910221@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资讯首页 手镯检索 玉王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