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原文】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玉王解文】
强大者控制弱小者,要用警戒的办法去诱导他。
“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语自易经师卦,䷆,意思是正义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虽然是星星之火,但可以燎原。“师”指用兵,主卦即下卦是坎卦,卦象是水,客卦是坤卦,卦象是地,土在上,水在下,即水来土掩,土占据优势,因此土要采取主动行动和强硬态度,摆脱水给自己造成的小小困境。军队必须是正义之师,统帅必须中庸、公正,老成持重,不可好战喜功。战争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战无不胜。 这是师卦的主要精神。
几千年来,科技一直是顶尖生产力,科学家则是智慧的化身,是时代的强者,面对被皇权推崇的翡翠,仅仅用了一个硬玉的概念,就巧妙地将慈禧和乾隆捧上天的翡翠置于死地,这就是日本学者的正义之举,虽然远隔重洋,也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可。
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矿物学知识传入中国的历史脉络,结合晚清民初的文化语境,探讨”软玉””硬玉”称谓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这一分类体系既源于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的科学研究,又被日本科学家赋予了独特的文化隐喻,中国学者读懂了日本学者的文化隐喻并予以了认可。这种双重属性导致称谓体系在科学性与文化性之间产生张力,折射出传统玉石文化在遭遇皇权扭曲和地质研究冲击时的适应性调整。
关键词
和田玉;翡翠;软玉;硬玉;矿物学;文化隐喻
一、引言:称谓背后的认知转型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玉”是一个泛称,涵盖和田玉、翡翠、岫岩玉等多种美石,但是我国传统玉文化却是单单以新疆和田玉为载体的。19世纪末,随着西方矿物学知识的传入,传统玉石认知体系开始解构。”软玉”与”硬玉”的分类,不仅是科学认知的进步,更是文化话语权争夺的产物。这种称谓体系的形成,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身份焦虑与文化重构。
二、科学分类的起源与传播
2.1 德穆尔的矿物学发现
1846年,法国矿物学家阿方斯·德穆尔(Alexis Damour)通过化学分析,首次将中国玉器分为两类:一类为透闪石-阳起石矿物集合体(nephrite),另一类为钠铝硅酸盐矿物(jadeite)。他根据莫氏硬度计,将前者硬度定为6.5-7,后者为6-6.5。但这一结论后来被修正,现代矿物学确认软玉硬度为6-6.5,硬玉为6.5-7。
2.2 知识传播的跨文化路径
德穆尔的研究成果通过日本学者的译介传入中国。1896年,日本地质学家神野直彦在《地学杂志》发表《玉石考》,首次使用”软玉””硬玉”概念。中国学者章鸿钊在《石雅》(1921)中系统引入该分类,将和田玉对应软玉,翡翠对应硬玉。这种科学命名体系,为传统玉石文化提供了现代性诠释框架。
三、文化隐喻的叠加与重构
3.1 外来之物翡翠
翡翠虽原产于缅甸,但真正在中国流行始于清代。乾隆皇帝对翡翠的推崇,使其从边陲贡品变为宫廷珍品;而慈禧太后对翡翠的痴迷更是达到了极致,据记载,她的陪葬品中仅翡翠饰品就价值数千万两白银,其中翡翠西瓜、翡翠白菜等更是极尽奢华。这种权贵阶层的过度消费,导致翡翠价格飞涨,引发了社会对翡翠的盲目追捧。然而,这种追捧并非源于翡翠本身的文化价值,而是源于对权贵生活方式的模仿与攀比,使得翡翠成为了彰显身份地位的奢靡符号,背离了传统玉文化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的精神内涵。
3.2 文化异化的风险
翡翠在中国的流行,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玉文化的异化。传统玉文化强调 “玉有五德”—— 仁、义、智、勇、洁,而翡翠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颜色、质地等外在特征上,缺乏与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深度关联。同时,由于翡翠的开采和加工主要集中在缅甸和中国云南等地,在利益的驱动下,出现了大量非法开采和走私现象,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此外,现代翡翠市场充斥着造假、炒作等乱象,使得翡翠的文化价值被商业价值所掩盖,成为了投机者牟取暴利的工具。
3.3 传统玉石观的延续
中国古代”玉德”思想强调”温润而泽”(《礼记·聘义》),和田玉的油脂光泽与细腻质感,被赋予仁、义、智、勇、洁等道德内涵。翡翠传入后,其玻璃光泽与高硬度虽冲击传统审美,但学者们仍试图将其纳入”玉德”体系。刘大同《古玉辨》(1921)称:”翡翠虽刚,其色亦温润”,体现了调和矛盾的努力。
3.4 硬度差异的伦理化阐释
老子认为婴儿出生时身体柔弱,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僵硬,这种变化反映了生命力的消散。他通过对比婴儿的柔弱与老年人的僵硬,强调“柔弱胜刚强”和“软者生硬者死”的道理。
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日本学者结合老子的思想巧妙地将矿物学硬度与老子生命哲学相结合,构建出独特的符号体系:
– 软玉(和田玉):硬度低→柔韧→生命旺盛(婴儿)
– 硬玉(翡翠):硬度高→刚脆→生命终结(老人)
这种阐释策略具有双重目的:
1. 科学合法性:借助西方分类体系提升学术话语权
2. 文化防御:通过道德化命名维护本土玉文化正统性
3.3 称谓背后的权力关系
“软玉-硬玉”称谓的传播,实质是知识权力的转移:
– 地质学家获得命名权,传统玉工话语权旁落
– 西方科学标准取代传统经验判断
– 本土文化符号被纳入全球知识体系
四、称谓体系的现代反思
4.1 科学认知的局限性
现代研究表明:
– 和田玉的韧性(9级)远高于翡翠(7级)
– 硬度与生命象征无必然联系
– 翡翠的”刚性”实为结构致密度的表现
4.2 文化阐释的滞后性
传统称谓体系面临三重困境:
1. 翡翠文化本土化进程(自明代已融入)被割裂
2. 现代玉雕工艺(如翡翠薄胎器皿)突破硬度局限
3. 消费者审美转向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象征
4.3 重构命名体系的可能性
建议采用”矿物名+文化名”双轨制:
– 科学层面:保留”软玉””硬玉”矿物学分类
– 文化层面:恢复”和田玉””翡翠”的传统称谓
– 商业层面:开发”活玉””灵玉”等中性文化符号
五、结论:称谓演变的文化启示
“软玉””硬玉”称谓的历史演变,是科学知识本土化的典型案例。它揭示了传统文化在遭遇现代性冲击时的复杂应对策略:既试图借助西方科学话语重构自身合法性,又在深层文化心理上维护本土价值体系。这种矛盾性,为我们理解文化转型期的符号生产提供了重要样本。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构玉石文化的现代话语,需要在科学认知与文化自觉之间找到平衡点,既尊重客观规律,又珍视文化传统,让古老的玉石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机。
参考文献
1. 章鸿钊. 石雅[M]. 商务印书馆, 1921.
2. 杨伯达. 中国玉器史[M]. 紫禁城出版社, 1998.
3. 彭明瀚. 中国玉文化[M]. 文物出版社, 2004.
4. 张蓓莉. 系统宝石学[M]. 地质出版社, 2006.
5. 汪曾祺. 说翡翠[J]. 人民文学, 1985(04).
请继续点击阅读以下震撼之作:伊甸园真容现世新疆于阗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